>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新闻中心
工作动态
头条
媒体聚焦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违纪违法案件通报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台州日报:时代中飘扬的旗帜 ——玉环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纪事
2008-10-10 16:30  点击数:      

 

 

   

哨所女民兵正在观察执勤。本报记者 杨 辉摄

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每年都要组织民兵到坎门女子哨所接受国防教育,体验哨所生活。 李华真摄

当年“十二女将”中的老一辈女民兵,来到哨所向年轻的女民兵讲述当年的故事。本报记者 杨 辉摄
    参加作战,

  他们唯恐落后

  玉环与东海相邻,近海多岛屿。海边有个地方叫坎门,与玉环县城相距不过10公里。60年来,当地活跃着一支民兵队伍,屡建奇功。

  这支队伍正式创建于1948年5月,当时由8名年轻人组成。现年78岁的林森木老人就是其中一员。

  解放初期,顽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大陆东南沿海的一些岛屿上,时时骚扰附近人民,试图伺机反攻大陆。

  1950年11月,我方部队调动,驻扎当地的部队调走了,而接管的部队还没有到达。特务得到消息,报告给了盘踞在鸡山、披山一带的国民党兵。20日上午,六七百名国民党军残余纠集起来,进攻大陆。“当时防守的正规部队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加上民兵,总共就上百人。”林森木回忆说,“在大炮的掩护下,国民党军残余攻破县政府,闯进监狱,放走犯人。”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正面还击不是良方。我方在坎门骆家山—许家山一带筑起防线,堵住敌人的进攻。“战壕只有1米深,我们必须弯着腰,露出脑袋就会成为敌人的枪靶子。”林森木等民兵想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办法,把帽子戴在枪托上支起来,露出帽檐,骗过敌人的眼睛和子弹,然后在另一处予以还击。敌人不知道我方的虚实,不敢贸然冲上山来。当天下午,温岭的援军赶到,冲锋号响起,两边夹击,敌人溃不成军。

  21日凌晨,战斗接近尾声。有个民兵跑过来叫住他:“林森木,你下来。”他想继续说的时候,另一个民兵拉住他,叫他不要说。看到他们闪烁的眼神,林森木猜测,家里出事了。

  天亮后,林森木押着俘虏回到部队。部队炊事房后有个小庙,有人指给他:“你弟弟在那里。”他跑进去,看到弟弟躺在床上,眼角有血迹,他解开弟弟衬衫的纽扣,要看清楚弟弟身上还有哪些伤,在一旁的父亲阻止了他,父亲流着泪说:“人已经死了,就让他安息吧。”

  弟弟林森火当时16岁,是儿童团团员,他曾多次要求上前线,都因年纪小没被录用。解放前,他利用孩子身份,常常跑到国民党控制区,刺探情报,传递信息。战斗时,不能上战场,他就自愿搞起后勤,给战士们烧开水、送饭菜。20日国民党军残部来袭,他正在炊事班帮忙做饭,炮弹飞来,烟尘四起,一片弹片飞进他的太阳穴……

  “弟弟生前最喜欢木刻。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一把刻刀和一个未完成的木头人。”林森木回忆往事,不禁潸然泪下。林森火死后,他的故事被编成连环画,写成书,英雄少年的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为了纪念这位少年英雄,他的母校坎门中心小学改名为林森火小学,玉环人民还为他建立纪念馆。林森木抹去眼角的泪水,坚定地说:“我有个好弟弟,我为他骄傲。”

  经过这次战斗,玉环沿海敌人损失惨重,再无力量袭击大陆。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敌人在沿海频繁骚扰渔民、抢劫财物。为了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维护正常生产,坎门民兵队数次组织小钓船,主动出击,但都因情报不准,扑空。

  女将风采,

  巾帼不让须眉

  坎门民兵大队成立初期,有一支由12名姑娘组成的女子民兵班,被誉为“十二女将”。

  她们白天顶烈日,战严寒,到海里种海带,去近海捕鱼钓虾,或者又下田插秧,饲养生猪。晚上,她们苦练杀敌本领,在执勤放哨过程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成为坎门民兵营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成绩突出,1960年,班长李其凤作为“十二女将”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7月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坎门见到了“十二女将”之一的林帮凤。现年68岁的昔日女将,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她20岁开始当民兵,一生经历各种演练无数,最让她难忘和遗憾的是1964年谭政大将视察坎门民兵营,点名要考核“十二女将”本领,她表现得还不够好。

  当年5月,天空下着濛濛细雨,姑娘们熟练地表演了队列、刺杀、手榴弹投掷、打靶等军事项目。林帮凤过于紧张,枪没拿稳,瞄不准,打了几次,都没打中靶心。与一枪一个准的商世招和班长林其凤比起来,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林帮凤更加努力学习军事本领,时刻为保家护国做好准备。在和平年代里,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十二女将始终坚持着一个保留节目——“八一”打靶。林帮凤说:“每年‘八一’,我们十二女将都要组织一次打靶活动,庆祝建军节。”

  1990年,坎门女子民兵哨所成立,哨员都是一群花季少女。哨所的生活单调而艰苦。林帮凤等老民兵把女子哨所当成“十二女将”的延续,每年都要来哨所看望女兵,一路关心着哨所的成长。她们自掏腰包,为女兵们购买高压锅、热水器、煤气灶等家当,改善女兵的生活条件,她们喜欢与年轻的女兵一起吃饭、聊天。年轻的女兵也喜欢听老人讲“十二女将”的故事。

  2003年5月,玉环县要建立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新营史馆,林帮凤知道后,让儿子捐助了30万元,不久后又捐助7万元。其他女将和老民兵得到消息,也参与进来,不到10天时间,捐款金额就达到65万元。为了搜集到真实而完整的史馆资料,十二女将和许多老民兵一起回忆历史,一道查寻有关资料。

  她们还组成帮教团,开导问题少年,挽救吸毒青年,殷切关心着下一代……

  光阴荏苒,数十年过去了,当被问及“十二女将”这个组织是否仍在时,林帮凤眼睛发亮,回答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在。‘十二女将’永远存在,不会解散。”她的眼神穿过时空,沉浸在解放初期女将苦练本领保卫家园的激情之中。峥嵘岁月,“十二女将”的光辉历史已经深深地烙进了这一代女兵的人生记忆里。2006年,一名女将去世,她们不久后又增补一位老女民兵进来,继续演绎着“十二女将”的传奇。

  退居二线,

  发挥余热不降“温”

  60年一花甲,当年英气奋发的青年,如今都成了白发老人。老民兵队长郭口顺,今年已是83岁的老人了。郭口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事迹,不说成立民兵队,屡次杀敌保家国,不必说组织南排山海战,创造海上战斗范例,也不说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并被授予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发子弹,单说近年来他卓有成效的戒毒工作,就足以叫人由衷敬佩。

  2002年,郭口顺从媒体上陆续了解到,玉环不少家庭因为子女吸毒,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他非常痛心,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染上毒瘾,不是毁了一生吗?他决定,给青少年“瘾君子”戒毒。

  戒毒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话:“吸起来胜神仙,戒起来叫皇天。”当人们听说这个年近80岁的老头子要给那些“瘾君子”戒毒,都好心地劝他:“职能部门都很难做好的事情,你一个老头子有那么大本事做好?还是省省心吧。”这种戒毒工作“无用论”在当地非常流行。

  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越有意义。郭口顺没有迟疑,他发动老民兵、老渔民、老教师、离退休干部、老村居干部组成“五老帮教团”,挨家挨户的排查摸底,帮助一个个吸毒青少年戒除毒瘾。

  吸毒青年小林曾三进派出所,是一个让民警头痛的“吸毒老手”,如果能做好他的戒毒工作,就能起到教育一大片的作用。郭口顺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但小林行踪不定,一直没找到。2006年11月底,郭口顺得到消息:小林近阶段居住在坎门的一座山头上。他跟几位帮教老人马上上山去找。老人翻过4个山头,疲惫不堪,结果只看到一间空房;第二天,他们又去,没人;第三天,还是没人……直到第六次上山,小林终于露面了。

  看到几位素昧平生的八旬老人如此执著,对自己如此关心,小林心有戚然。听了老人一番语重心长的劝导后,小林终于被打动,他主动要求跟老人去派出所做尿检。如今,小林已经成功戒毒。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其他青少年戒毒。

  在郭口顺的带领下,坎门400多名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帮教团,成立80多个帮教小组和4个禁毒小组,先后对195名吸毒人员进行说服教育,共帮助24名青少年成功戒毒。2006年3月16日,由他倡议发起成立了全省首个“禁毒阳光会所”,以帮助更多吸毒青少年摆脱毒瘾。由于这些年来戒毒效果显著,省禁毒总队多次派人来学习经验。

  郭口顺的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当地有位领导这样告诉记者:“郭老做事很实在,不管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马当先。每次出门坐公交车,不论多远,回来从不报销车票。”

  郭口顺是原玉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但家里住的是不到80平方米的老式的二室一厅小套,没有空调,没任何装修。就是这套房子,也是他朋友看见他全家挤在狭小的平房里,实在看不过去,才硬是把这套房转给他的。

  1987年离休后,郭口顺没有停止过服务社会的步伐,每天准时到关工委“上班”。20年来,他身兼数十个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而且不领一分工资。

  东海第一哨,

  女兵逞英豪

  乐清湾入口北岸有个叫南排山的小岛,岛上风光旖旎,留有许多战争遗迹。百舸争流的坎门渔港,与南排山隔海相望。港边有一山,叫狗仔尾山,山上有一哨所,称“东海第一哨”。哨所三面环海,视野开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这是成立于1990年的坎门女子民兵哨所,新世纪以后,哨所监视海空的重任落在了一群“80后”女兵身上。

  6时起床,6时10分出操。7月的早晨,骄阳初露,哨所楼前,一群女孩穿着军装,神情严肃,听候哨长的指令:向左传,跑步走,俯卧撑准备……半小时后,出操结束,女兵们回房整理内务,吃早饭,开始新一天重复而重要的工作。

  苏丹英是哨所第四任哨长。2001年高中毕业,苏丹英的父亲听说哨所要招女兵,他觉得是个锻炼的机会,鼓励女儿去报名。“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穿绿军装守边防的梦想,我也不例外。”苏丹英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守卫边防,磨练自己。”

  哨所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工作是单调的,训练是残酷的。除了每天出操,哨所每年都有几次军事演习。海上女子炮兵是坎门民兵营的特色。女子炮兵主要由哨所女兵组成。2001年夏天,苏丹英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海上实弹训练:在船上固定大炮,擦炮弹,上膛,瞄准,发动——船在晃动,打中目标谈何容易。不下苦工夫,学不到真本领。苏丹英把这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虚心学习,潜心琢磨打炮原理。

  当时正值8月,海风吹,烈日晒,一个月下来,苏丹英的皮肤变黑了,灼伤了,脱皮了。苏丹英心里却很高兴:学到了本领,磨练了坚强的意志。“皮肤受点伤总会好的。”对于海上训练的辛苦,她一笔带过。

  练好本领,才能做好边防工作。监视海空,是哨所女民兵的主要任务。为了正确判断外籍船只、飞机等,哨所的女兵们将有关业务知识制成软件,输入微机进行强化学习、训练,从而练就“一眼明,一口清”的本事。一次,一艘货轮停泊在南排山海域,苏丹英看到货轮驾驶台为草绿色,判定是一艘台轮,再用望远镜细看,得到确认。按规定南排山海域不是外轮停泊点。她立即打电话报告营部和人武部,同时通报边防等有关部门,及时令其驶离了该海域。

  2002年,苏丹英当上哨长,同时,她还要去坎门人武部上班。这可够她忙的。每天早上出操完后,她安排哨所一天的任务,然后匆匆去上班,下午下班回到哨所,听哨员汇报一天工作。夜里,她再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制定第二天的任务。“说实话,两边跑,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哨所就像是我的家,我是一家之主,肩上担负着责任。”这时候,时年19岁的姑娘成熟了。

  哨所虽然不大,人员只有10个,却实行军事化管理。哨员出入哨所的门都要向哨长请假。一些哨员是坎门人,出去办事可能就会路过家门。但哨员都养成了习惯,出去买菜、看病或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苏丹英这样理解:“我们是军人,哨所才是我们的归宿。除非放假,否则绝不私自回家。”

  苏丹英是哨长,哨所的日常生活事务也要她操持。马桶堵塞了要疏通,水管漏水了要修理,煤气用完了要去灌……这些虽是小事,但都要苏丹英带领哨员独自解决。“现在,再苦、再累、再脏的活,在我们看来,都是小事一桩。” 5年的哨所生涯,培养了苏丹英独立、负责、坚强的品格。

  2005年4月,苏丹英退役,转到地方武装部工作,她说,“哨所5年,使我的人生变得如此美丽。我懂得了什么是我要追求的崇高事业。”

  亦兵亦民,

  互助协作共致富

  时代变了,它所赋予民兵的内涵也在变化。如果说革命年代民兵的特点是杀敌和生产结合,那么,和平年代民兵的特点则是生产和互助的有机结合。

  英雄基干民兵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

  “小时候就有个梦想:长大了当兵去,为老百姓多做好事。”1994年,他申请加入民兵队。现年44岁的王汉喜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心疼他,一直不让他去当兵,直到30岁才实现当兵梦。

  王汉喜18岁开始出海捕鱼,凭着自强不息和吃苦耐劳精神,从一名普通的船员迅速成长为船老大,拥有自己的渔船。他带领船队连年稳获高产,被称为“县优秀船老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先后当起了村官,卖掉了自己的渔船,全心全意带领渔民致富和发展村集体经济,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渔村发展的“领航人”。

  坎门靠海,每年台风季节,都要多次转移群众。有些群众白天转移了,晚上又偷偷跑回危房。为确保每位群众安全,王汉喜多次到群众家里动员,通常忙到天亮。有一次,台风来临前夕,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坚持不愿转移,村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都没用。王汉喜一看这样,干脆耍起“无赖”来,说:“那好吧,你不走我也不走,我陪你。”最后,老婆婆被王汉喜的真诚举动打动了,答应转移。

  王汉喜乐于助人。2003年,有条渔业船在海上收购鱼货时机器出现故障,需要一辆渔船把它拖回港口,一个来回需要30多个小时。当时大家都在作业,惜时如金,谁也不愿意浪费最佳的捕鱼时间。王汉喜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发动自家的渔船,把那只船拖回来。船老大非常感激,给他报酬,他不要。船老大按照当地风俗,买来烟、酒,登门道谢。

  王汉喜是民兵应急分队队员,抗台抢险是他的重要工作。今年2月21日是农历元宵节。王汉喜在20日接到任务,21日支援天台石梁修复电路。一大早,他和另外9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一起出发赶到现场。石梁海拔上千米,山上积雪没膝,成片树林断枝,电路瘫痪。10人迅速分成2小队,一队负责破冰、扫雪,一队负责修复电缆。王汉喜负责第二队,任务是铺电缆。

  山上没路,队员们硬是一步步踏出了一条路,路滑,队员们喊着号子,扛着电缆,一站站铺到山上;然后,王汉喜等队员再从山上把电线铺到山下。从上午9点开始工作,到下午5点结束,行程上万米,他们没休息过一分钟。手套磨破了,就赤手拉电缆,肚子饿了,就在雪山上吃顿便餐。“虽苦虽累,大家毫无怨言。”王汉喜觉得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4年,王汉喜被任为海上运输船队连长。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提高渔业安全生产,积极组织渔船参加海上民船演练。”对下一阶段,他有清醒的目标,“加强编组生产,发挥海上运输船队的优势,使渔民海上生产和船运更为顺畅。”

  继往开来,

  青年民兵强阵容

  “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留着一头长发,舍不得剪,看起来像个小流氓。”7月初,在坎门武装部,一位当地领导这样“指责”眼前瘦瘦高高的青年。青年也不生气,只是含笑。

  青年叫郑小建,坎门红旗社区人,今年30岁。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已有6年的民兵史了,是个民兵积极分子;他不仅是民兵积极分子,还是玉环县坎门盛达汽配厂总经理。

  当时他加入民兵队,父母并不支持。“爸妈觉得我把厂子办好才是正事,加入民兵队没什么用。”但郑小建不这样认为,他想:“我是共青团员,红旗社区的团委书记,应该积极带头。趁着年轻,多做点好事,难道等老了才加入民兵队吗?”不顾家里反对,他毅然加入了红旗社区民兵队,不久,又参加红旗民兵应急分队。

  2007年4月,双龙水库水满,随时有溃坝的危险。一旦溃坝,下游三四千村民将被水淹。红旗社区应急分队得到命令,马上赶赴现场,加固堤坝。“情况危急,我们往堤坝上背沙袋,40公斤的沙袋背在背上跑。刚开始的时候还行,慢慢地就吃不消了。一个人不行,就2个人抬着沙袋走。”这样来来回回不知几千次,一直从上午9时忙到下午3时,沙袋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大坝,险情才得以控制。 “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午饭也没吃,肚子开始叫了。” 郑小建笑着说。

  哪里有需要,民兵应急分队就出现在哪里。山上发生火灾,郑小建带人上山救火;路上交通堵塞,郑小建手上戴个红袖套,站马路,疏通交通;海上有事故,郑小建积极参加营救……民兵队里有任务,他要求自己“随叫随到”。有时候民兵工作与厂里工作时间冲突,他就向家里“请假”,千方百计地说服父母,批准他去完成民兵任务。他每年还要参加民兵军事训练,从不落下。

  父母见他多年如一日地热衷于民兵工作,态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只有一个要求:把工厂里的事情做好了,其他事情我们不管了。不负父母的期望,在他的管理下,工厂的效益稳步提高,去年营业额2000万余元,排在红旗社区企业的前8位。

  “别以为我们是享乐的一代,我们的思想并不保守,我们懂得奉献的意义。”郑小建说,“在坎门基干民兵营里,30岁上下的民兵占一半左右。”他以自己是一名民兵为荣。


  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60年简史

  1948年5月,以郭口顺为书记的坎门工农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成立一支8人组成的非正式民兵队。8月,玉环区委正式批准坎门建立坎门民兵队,共计10余人,基本上由党员组成,郭口顺任民兵队长。1959年,坎门民兵大队已发展到400余人,改建为坎门民兵营,郭口顺担任教导员。1960年,郭口顺和女民兵李其凤应邀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接见,毛主席授予2人各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发子弹。1964年10月,坎门民兵营被浙江省委、省军区联合命名授予“英雄基干民兵营”称号。1990年,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女子民兵哨所成立。1998年6月25日,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组织374艘渔船参加我省最大规模的民船演练。2001年,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侦察船多次在海上捕获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的实物情报,其中捕获某国新研制的“声弹”。 2002年6月,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和2005年,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现有在编民兵430多人。

 
网站导航

浙公网安备 33102102331447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