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纪委是最基层的一级纪检组织,承担着保持农村政治稳定、服务经济发展、保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职能。乡镇纪委职能作用发挥如何,关系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笔者结合当前乡镇纪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体制欠科学
1.监督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乡镇纪委接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的双重领导,上级纪委负责乡镇纪委的业务工作,乡镇纪委的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由同级党委管理。虽然《党章》和《党内监督条例》赋予各级纪检组织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纪委履行监督职能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更是难以到位。致使乡镇纪委书记想履行监督职能,但由于缺乏体制上强有力的政策做后盾,工作也很难开展和获得成效。
2.干部保护机制不健全。乡镇纪委书记由同级党委委员会议产生,这必将影响到乡镇纪委书记大胆履行监督职能。因为纪委书记开展监督工作的力度越大,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就越大,导致得罪的人也就会越多,而得罪的人又间接的会影响到党代表会议和委员会会议对纪委书记的选举,从而直接影响到纪委书记的前途和命运,正因为这个矛盾的确实存在,就必然会影响着纪检干部的成长和发展。
(二)队伍建设欠合理
1.队伍建设不稳定,业务难提高。一是干部队伍交流过频,对乡镇纪委干部工作水平的提高存在一定制约。乡镇纪委书记经常出现届中变化,有的纪委书记刚对纪检监察业务工作有了一定掌握,又被交流或提拔到另一个岗位,新纪委书记的上任,又需要一段熟悉过程,造成乡镇纪委纪检监察工作经验严重缺乏。二是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合力不强。一方面,乡镇纪委干部专业特长各有不同,尤其是懂经济、财会、审计、法律等专业的人才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易得罪人等原因,对纪检监察工作不热情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也占有一定比例。三是干部培训有局限,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县级纪委虽然每年都组织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进行短期培训班或以会代训,但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培训难以深入,业务素质也就难以得到较大提高。另外,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严重制约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
2.兼职过多,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是乡镇纪委书记不但兼任同级人大主席还要主管、分管乡镇其他工作或管片带组,而乡镇党委、政府又对各项工作制定了目标任务及奖罚措施,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片、组和人员给予政治和经济处罚;纪委副书记、纪委委员因不是纪检监察专职干部也大多身兼三、四职,从而导致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全年大部分时间忙于乡镇其他工作,本职纪检监察工作倒成了“副业”,严重影响了本职工作的推进。二是分工不同,同心不同力。乡镇党委、政府在年初分工时,往往根据个人的工作能力情况将干部安排在最适合的办公室或片、组,这样造成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纪委委员等被分在不同的办公室或片、组,纪委副书记、纪委委员要参与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要得到本片、组主管领导的同意,从而导致即使想齐心合力干好纪检监察工作,也难以集中时间,形成合力。三是中心工作过多,务实不务本。一方面上级各部门对乡镇有不同的考核要求,使乡镇纪检干部疲于应付;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工作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诸如计划生育、土地清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中心工作,使纪检干部根本无暇顾及本职工作,从而造成工作的严重滞后。
(三)执纪环境欠宽松。一是部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态度不够明确,工作难开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加强,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当面对查处干部时,态度则不够明确,存在求稳怕乱心理,认为抓的力度大、查的案件多一方面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要领导的思想客观上阻碍了纪委工作的开展,致使乡镇纪委难以查处高质量的案件。二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面子放不下。一个乡镇从乡、到村、组,干部不超过100人,其中不凡亲戚、朋友、同学、同族同村,甚至有的是上级领导的亲朋好友,真要放下面子监督、查处,很难落到实处。三是自身原则性不强,底气提不起。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本身就存在畏难情绪,坚持原则不足,工作主动性差。
(四)人事制度欠灵活。一是受工作性质所累。干部提拔需要民主推荐,敢干事、干成事的纪检监察干部往往容易得罪人,在干部推荐时,有的同志不考虑工作实绩,不推荐纪检干部,甚至填反对票、不称职票,影响了一些优秀纪检干部的进步。二是受制度不明所困。纪检监察机关由于受双重领导,派出(驻)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无法形成独立的干部提拔交流制度。
(五)工作经费欠保障。一是乡镇普遍没有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经费为列入财政预算,致使经费无法保障。二是乡镇纪委经济不独立。没有财力支配权,在硬件添置、条件改善等方面没有主动权。三是纪检津贴名不副实。大部分乡镇因财力不足而取消纪检办案津贴,或由纪委或片、组自筹自支,导致纪检办案津贴也就无处着落。
二、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乡镇纪委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现状,单靠乡镇纪委自身的努力显然无法解决问题,这需要完善各项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同时上级纪委要加大协调力度,为乡镇纪委排忧解难。
(一)完善机制,逐步优化干事环境
1.完善提拔任用机制。一是逐步建立纪检监察系统内部干部任用体系。对乡镇纪委干部实施系统内部考核,根据干部的德、能、勤、绩而提拔使用。二是完善纪委岗位内部考录机制。每个乡镇增设2-3个固定给纪委副书记、纪委委员的行政编制。三是完善纪检监察干部异地交流机制。对在原籍任职或一地工作超过三年以上的纪委书记实行异地交流,避免其因人际关系、领导人脉等原因不便开展工作。
2.完善协调管理机制。一是逐步建立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分工报告制。年初各乡镇在分工前,对纪检监察干部分工应向上级纪委报告备案,上级纪委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要求担任乡镇纪委书记分管工作尽量与纪检工作相关,尽量做到专职专用,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二是完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同线管理体制。每个乡镇的纪检监察干部分在同一条线管理,避免纪委副书记、纪委委员多重领导的弊端,随时能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合力。三是不断完善与乡镇纪委协调办案机制。对疑难复杂案件,由县纪委派员或抽调其他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与乡镇纪委一起查处,避免案件查处受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左右。
3.完善奖惩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乡镇纪检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具体的定量考核指标,抓住责任目标、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奖惩四个环节,实行年初向纪委书记签订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二是对乡镇纪委书记实行“黄牌”警告制。根据全年考核目标,分季度督查乡镇纪委工作进度,对工作严重滞后的乡镇发放特制“黄牌”进行警告。三是逐步建立乡镇纪委干部清退制。对于素质低下、不胜任现职、平时表现差、群众反映大的纪检监察干部,通过制定刚性政策条规,调整出纪检干部队伍。
(二)狠抓队伍,提高纪委干部素质
1.干部配备要求优求强。一是坚持标准,严把进门关。县纪委要严把拟新任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考察关,坚持把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纪检工作,清正廉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选配到专职纪检干部的岗位。二是突出重点,改善知识结构。在选拔对象上,突出以领导骨干、办案骨干、文字骨干为重点,实行优先选拔;对具有财会、审计、写作、法律等专业、特长的干部应重点考虑。三是注入活力,优化年龄结构。调配优秀年轻干部到纪委工作,新任纪委书记要年富力强。
2.业务培训要从早从实。一是常规培训要及时。对新任纪检监察干部应尽快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其尽快树立从事纪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顾虑,摆脱束缚;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突出信访、查案、审理、纠风、执法等基础知识的领会积累。二是跟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培训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上级纪委在信访调查、案件查处等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抽调乡镇纪委干部参与进来,采取异地办案、交叉审理等方式,促使其业务提高。关键是要深入到案件之中,通过实践锻炼其提高能力。
3.队伍触角要到村到户。当前,一个乡镇纪委一般只有3到5名干部,人员少精力又有限,要完成好本地的各项纪检监察工作难度较大,虽然目前各乡镇在每个村一般都设立了纪检委员和党风廉政监督员,但履职有限。对此,应着眼于扩大基层纪检组织覆盖面,不断拓展基层纪检工作领域,发挥行政村(社区)、基层站所的监督作用,健全基层工作网络,建立必要的奖惩考核机制,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监督成为摆设。
(三)落实经费,满足纪委必须财力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贫困或欠发达乡镇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经费投入上尤其有限,致使工作开展捉襟见肘。对此,一是纪检监察工作经费必须按一定比例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二是办案、信访津贴单独核算发放。因从事纪检工作的特殊性,政策规定了办案、信访津贴,乡镇必须严格执行,确保纪委干部的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