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贪,我退休后享受的各种待遇完全可以让我快乐地生活;如果不贪,我现在这个时候也如在座的你们一样过着自由的生活;如果不贪,我可以天天陪着老伴遛弯儿;如果不贪,我可以在老年活动室打打扑克下下棋,可以在老年大学练练书法写写字儿;如果不贪,我可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这是黑龙江省大庆市石化总厂原小车队队长于海楼的忏悔语。(2014年11月4日《检察日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说于海楼犯的不是死罪,但看得出,他的这段“如果不”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可惜的是他的“如果不”明白得太晚了,如果大权在握时能经常地想一想,于海楼或许就不会辜负组织的培养人民的期盼,或许就不会成为“阶下囚”了。那么,为何贪官在位时不“明白”呢?
侥幸心理在作祟。“小节不保,终累大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小节问题上尤须审慎。不少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的岔道上越走越远,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是因为没有守住小节。总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的,别人恣意腐败尚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然而,正是这种小节无害思想,滋长了于海楼的侥幸心理,自认为退了休,以前的那些事儿就会被人们被组织被法律所淡忘,自己可以“平稳着陆”了。没想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于海楼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回头来看于海楼案例,其实他的这种侥幸心理是一种赌徒心理,每当敛财的时候,实际上是拿自己的生命、自由和家庭去赌博,赌徒的结局往往是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权力监督成摆设。大凡贪官都有着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够造福人民;运用得不好,则会祸国殃民。从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腐败官员“卖”的是权力,行贿人“买”的也是权力。而权力越集中,越是难受到监督和制约,产生腐败的风险就越高。因此,强化监督制约力度,消除腐败的土壤,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但是,有些地方,个别部门,监督措施,文件规范,真正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基本都是嘴上一说、墙上一挂、文中一写就了事,导致权力监督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因而,必须下决心、动真格,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关在笼子里,不让其张狂,才能有效遏制腐败。
利欲熏心冲破头脑。老子认为,灾祸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过分地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贪欲的闸门一旦打开则不可收拾,贪得无厌会让你一步一步地走上不归路。贪婪是万恶之源。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领导干部绝不能利欲熏心。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幸福观,时刻在心中确定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才能在约束自己、约束身边人的同时,把有限的个人利益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官员一旦头脑发昏,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便会麻痹大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行动上、行为上出轨越轨、违规违纪违法,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正人先正己,正行先正心。看来官员的心灵熏陶、思想教育、道德培养,真的一刻都不能放松。三思而后行,慎独慎权慎行,方能勤政廉政,当好官、为好仆。(黎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