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群,女,汉族,1965年4月出生,浙江仙居人,1984年11月参加工作,199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方宅乡统计员、下各镇统计员、下各镇妇联主席、上张乡党委委员等职,2006年9月调任官路镇纪委书记。2010年7月22日,因胃癌病逝,年仅45岁。
她扎根农村、服务大局,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带领群众致富出实招。上张是个山区乡,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从县城到上张乡,车程近2个小时,全乡31个行政村,有20个行政村没有通水泥路,属全省贫困乡。“要想富,先修路”,在王益群的努力下,41省道仙清线改造、康庄工程相继上马,她和乡里工作人员一起逐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最远的奶吾坑村离乡政府有25公里,从乡政府到该村需绕道温州的永嘉县境内,走一趟要七、八个小时。由于不通公路、交通的严重不便,导致这个当时只有256人的小山村人均收入仅为一二百元。王益群从立项、报批到争取各方扶持、落实资金,使奶吾坑村公路早日得以开工。2008年,这条被山民们誉为“致富路”的盘山公路全线贯通。村党支部书记姚中富欣喜地说,现在,毛竹卖到0.56元一公斤,木头卖到800多元一立方,村里的800亩竹林和1万多亩山林成了“聚宝盆”,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在王益群任期内,不仅奶吾坑村,上张乡20个行政村的康庄工程全部立项,其中10个村的康庄工程相继完成,总里程达上百公里,总投资1000多万元。2004年,王益群驻在米坑村,她决定帮助米坑村种植高山蔬菜——红茄,并以此发展特色农业。她挨家挨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动员全部村民参加村民大会,到有关部门要来3万元启动资金,请来科技人员为农民培训栽培技术,带领村干部到椒江等地寻找销路。当年,80多户农户开始试种高山红茄,人均获得上千元的净收入。之后,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开始大面积发展高山蔬菜。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米坑村家家户户都加入到种植红茄、尖椒的队伍中来,并形成了200多亩的高山蔬菜基地,日产量达2万多公斤,成为上张乡“高山蔬菜第一村”。
融洽干群关系见真情。官路镇建设工业集聚区,征收该村土地,但由于沟通协调不够,双方发生冲突。该村村民对镇党委、政府产生严重对立情绪,矛盾日积月累,村事业发展基本停滞。2009年11月,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后里吴村整顿转化工作组,工作组组长这一重任交给了王益群。当时,后里吴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工业园区遗留问题、土地征用费分配、旧村改造和土地调整,等等。王益群接手后,通过实地走访、详细调研,了解到大多村民最强烈的愿望是建新房、进行旧村改造。找准问题症结后,她于2010年3月推动后里吴村开始进行新村规划后的土地调整。特别在置换村民吴世探家的1.56亩时,面对村民不配合甚至大骂,仍然多次上门做工作,最后让对方感动得爽快答应置换。在解决该村种菜大户张美珍2个蔬菜大棚拆除问题上,在多次做思想工作未果情况下,她动用亲戚、朋友做张的工作,还从县里请来“调解能手”一起“攻心”,最终张美珍答应拆除。
她秉公执纪、一身正气,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
敢于碰硬铁面无私。在近4年的纪检工作中,王益群严肃查办了12件违纪违法案件和29件信访件。在查处大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满违规发展党员案件时,她顶住镇里其他干部说情和王国满本人求情等压力,查明了王国满在未经村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下,将村民王某和外嫁他乡的女儿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的违规事实,并报经镇党委决定取消2人中共预备党员资格,同时依纪给予王国满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在查处桂坑村村委会主任赵荣杰案件时,王益群发现,赵曾于2000年1月因犯妨碍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但却一直担任村民委主任。最终,经仙居县纪委批准,赵荣杰被开除党籍。
办理信访不厌其烦。两年前,村级换届选举后,新上任的桂坑村村委会主任竟然将村委会的牌子和办公室搬出村办公大楼,设到别处办公,以示与村党支部“抗衡”。与此同时,桂坑村不少村民上访,反映上届村两委班子财务混乱、私自出售村里的溪滩石子、乱砍防护林等问题。县纪委将此列入2009年度信访包案,王益群当即抽调人员,成立调查组,并多次与县农业局、农经总站联系,请他们组织人员对该村的财务进行清查。2009年4月7日,清账组进驻该村,王益群要求村两委干部于当8时到镇会议室开会,结果到8时30分仍无人到场,她又挨个打电话并明确说:“今天我帮你们解决问题你们不来,下次就更难解决了。”到8时55分,村两委干部才陆续到达,在王益群的耐心说服下,村干部将各自的财务发票交由村账务委托中心审核报销。由于处理得当、化解及时,官路镇信访量连续4年下降。此后,王益群组织对全镇历年的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每年节约支出达50多万元。创新“一网三员”法,即在各村党支部中设立信访联络员,在老干部中设立信息员,在村民中设立情报员,实行阳光村务,。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试点,使该镇违纪违法案件有了明显下降。
她不推不诿、敢挑重任,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岗位
在上张乡担任宣传委员时,她将负责的宣传工作资料台帐整理后加以装订;负责交通工作时,针对当时41省道仙清线河道裁弯取直,她精心做好该乡汤口村土地征用、政策处理等工作,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担任原方宅乡、下各镇统计员时,每当遇到一些数字不准确时,自己跑到村里去核实,甚至走了近十里路到村里核实小麦播种面积。
对任务不推不诿。在官路镇,作为镇纪委书记,她负责全镇的党风廉政建设,还先后分管农业、工业等工作,并兼任镇西办事处主任。同时,镇党委又分工她负责党政办的财务审核工作,就连其他班子成员不想分工的安全生产工作,她也欣然接受。分管镇机关财务工作,她丝毫不讲人情。每次在审核有关报销时,她总是细心认真地查看发票,对不符报销的予以婉转拒绝。
对组织不提要求。工作26年来,她辗转多个乡镇,从乡镇统计员到纪委书记,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什么干部,总是安心基层,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以满腔的热情忘我工作。2007年、2008年连续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2009年,她个人被评为全县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创立的“一网三员”法获得县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奖。
在上张乡,王益群分管交通工作;在官路镇,王益群分管农业、交通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很有“油水”,请她帮忙办事的人很多,常常免不了有人“意思意思”。但无论礼物轻重,王益群一概拒绝。在上张乡负责41省道仙清线改造时,一名包工头找到王益群,塞了两包“中华”香烟给她。王益群说什么也不肯收。甚至个别村干部也送礼给她,想私下搞点工程,都被她坚决拒绝。官路镇汤口村在41省道仙清线改造时顺利完成河道改建后,村两委为感谢王益群,买了两包大米送到王益群家,结果被她堵在门口。她说:“你要是忍心让我背一个不廉洁干部的黑锅,使我在别人面前说话没有底气,那你就留下这两包大米吧。”来人只得背起大米走了。在2010年5月28日到6月5日,她已经是胃癌晚期,县纪委抽调她办案时,带着电炉药罐和中药,也不因病而推却,一直强忍硬撑到案件成功突破。那时体重瘦了15斤,但她从没叫过苦、喊过痛。直至去世,她的办公室书橱里还放着28本资料、14本纪检工作档案和31本工作日记。
8月2日中午,王益群出殡时,上千老百姓冒着烈日酷暑自发来为王益群送行,许多上了年纪的干部群众还是一把泪、一把汗地坚持着把花圈亲自扛到王益群的墓地,送上最后一程。